前言:
年7月25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福建省的一名公益摄影师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少女的人生中最后24天。
这短短时短的24天中,包含了太多的感情,有笑容也有眼泪,有欣喜也有痛苦。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艰难的课题,可也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逃开,也无法回避的课题。
“活一天就是赚一天,能活半天就是赚了半天。”
这是这位少女的母亲,在面对自己孩子人生中最后的时光时,说出来的一句话。
“妈妈,别哭。”
可哪怕是面对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光,哪怕自己还在承受着病痛带来的折磨,这个身患白血病的少女,依然用尽全力来安慰自己的妈妈,告诉妈妈别哭。
那个身患白血病的少女,她人生中最后的24天究竟是怎样度过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身患白血病的少女黄恩雨的最后时光。
被疾病折磨的天使
“我的孩子还有多长时间?”
黄恩雨的母亲,死死攥着孩子的化验单,她的指关节都已经开始泛白了。
这份报告单上,写满了她根本就看不懂的符号,但她也能从医生紧皱的眉头中看出:女儿化验后的结果并不乐观。
“也就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
一张薄薄的化验单,一声沉重的话语,宣判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年5月份,这个夏天即将要到来,医院里的黄恩雨母亲,却感到手脚冰凉,喘不过气来。
明明在前段时间,自己的孩子刚刚接受了骨髓移植的治疗,情况也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她以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可孩子的病情却再一次反复了。
检查报告上的血相复查,彻底打碎了黄恩雨母亲的所有期望。
拿完化验结果的母亲,带医院的天桥上。
“恩雨,今天想吃点什么呀?今天我们到外面去吃吧,医院里面吃了,里面的饭菜想必你也吃腻了。”
孩子的母亲,竭尽全力地想在她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里,带她去品尝无数的美食,看遍所有美好的风景。
“妈妈,医生怎么说?是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吗?”
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孩子,思想往往比同龄人更加成熟。
从自己十岁患病的那一年开始算起,到现在她已经挺过了五年的漫长岁月了。她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病情。
刚开始患病的时候,她也以为是像感冒发烧一样的小病,在医院里打几针吊瓶就可以了。
刚开始的化疗也并没有那么难捱,黄恩雨对以后的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
可渐渐地,她也发现了,现实跟她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
长期化疗带来的后遗症,也逐渐在黄恩雨的身上显现,她的身体状态一天比一天差,头发也相继掉光,食欲不振。
最难捱的时候,黄恩雨也曾拼命往外呕吐着体内的胆汁,就连最简单的白粥也无法吞咽下去。
医生只能给她不间断地输送营养液,来维持她正常的身体机能。
从这个时候开始,黄恩雨就知道自己得的根本不是一般的疾病,但为了爸爸妈妈,她还是选择坚持下去。
无论穿刺治疗有多么疼痛,她都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妈妈抱怨过一句。
可黄恩雨并不是出生在什么大富大贵之家,长时间的化疗治疗,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如今,她也得知了自己的病情再也没有好转的机会。黄恩雨并不想再浪费爸爸妈妈的钱,医院里继续治疗了。
“妈妈,我们不治了,回家吧!我想在家里度过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间。”
“好。”
黄恩雨的母亲听完女儿的这句话后,一直苦苦维持着在孩子面前,强撑着的坚强终于溃不成军。
她紧紧抱着女儿,眼泪再也无法止住。
在这一天,医院的天桥之上,在这个喧闹的人群里,黄恩雨的母亲哭得不能自已。
也许,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为了自己的孩子,母亲可以化作最坚固的堡垒,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
但眼睁睁看着孩子的离去,无力改变,对于她来说,亦是人生最大的绝望。
这一刻的她,不再是那个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母亲,她只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女人。
但生活还得继续,在短暂的悲伤之后,黄恩雨的母亲最终决定把孩子带回家。
当黄恩雨看见家里的一些家具,通通都消失不见了,整个家里就剩下一个空荡荡的房子。
她知道,这些消失的东西,一定是拿去给她看病了,这让她的内心感到十分酸涩。
她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了,所以打算利用人生最后的时光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一些记忆。
上天折断了双翼,也要乐观地活着
医院回到家里的黄恩雨,状态还非常的好,她甚至有力气从二楼爬到一楼。
她也想利用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余热,帮自己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医院的电视上,她看到过一个烹饪蛋糕的视频。那个时候一直做化疗的黄恩雨,心中就有一个心愿:
假如有一天她也能痊愈了,那么她要亲自在家里,给自己和弟弟妹妹烘焙一个蛋糕。
黄恩雨的父母在得知了女儿还有这个心愿后,很快就买来制作蛋糕的工具,让她能自己在家进行烘焙。
并没有什么昂贵的食材,只是简单的低筋面粉和鸡蛋。可第一次做这些的黄恩雨,别提有多高兴了。
她小心翼翼地把鸡蛋给打发,再按照心里默默记下来的步骤,一点一点进行操作实践。
经过半个小时的等待后,黄恩雨的处女作蛋糕就正式诞生了。
蛋糕制作得非常成功,打开烤箱的那一刻,黄恩雨的弟弟妹妹甚至能闻到奶香的鸡蛋味。
黄恩雨赶紧把蛋糕,和自己的弟弟妹妹分享。
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得来不易的幸福时光,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姐姐还能再陪伴他们多长时间。
随后,黄恩雨的父母又询问她有没有其他心愿。
黄恩雨和自己的父母表示,在十岁之前,她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十岁之后的五年时光,也都是医院中度过的。
而现在,她只想去看看海,去看看大海的是不是真的那么蓝,去感受海边的沙滩有多么的细软。
此时正值盛夏,也正是去赶海的好时节。福建省靠近海边,周围也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小岛。
于是,黄恩雨的父母决定带着孩子,到家乡附近的平潭岛去看海。
站在自己梦想的海边,黄恩雨吹着潮湿的海风,感受着微咸的海水,她的内心满足极了。
哪怕身患绝症,她也决定要爱惜自己每一天的生命。
若是可以,她真的想从上帝的手里偷来一天,再偷来一天,感受这美好的人间。
此时的她,也想知道“天堂”会比自己眼前看到的这一片大海,还要美好吗?
病房里的时光
以前,在医院接受化疗的时候,黄恩雨认识了一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女孩子。
同样,这个女孩子也得了白血病,但她已经和病魔斗争了很长时间。
两个小女孩因为境遇相同,年龄相仿,很快便自然而然地聊在了一起。
当时的黄恩雨还不知道白血病到底有多么难缠,只是听到对方说,自己马上要去接受骨髓移植了。
如果幸运的话,骨髓移植之后,她就能够完全康复,医院里走出去,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到外面去玩耍,去上学。
若是不幸的话,哪怕接受骨髓移植之后,还会有一系列的并发症,那她可能就会离开这里,前往一个叫做“天堂”的地方。
那个时候的黄恩雨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生离死别。
只是后来从一些病友和父母的口中,听到那个小女孩的病情恶化了,最终没能熬住这一关,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妈妈,那个姐姐是不是不在了?她是不是去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
小孩子也能从大人的谈话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明白那个小女孩或许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看着懵懂的黄恩雨,黄恩雨的妈妈不知道该怎样,去回答自己女儿的问题。
“是啊!那个姐姐去了一个叫做天堂的地方,那是一个没有疾病,也没有痛苦的地方。那个小姐姐一定是去到那里享福去了。”
听到这里的黄恩雨很是高兴,可如今的她已经想明白了,那不过是当初母亲宽慰自己的话。
此时,吹着平潭岛的海风,她更希望世界上真的有一个叫做“天堂”的地方。
那里没有痛苦,也没有疾病,那个曾经和她住对床的小姐姐,此刻也能在那里。
她觉得如果真的有一个叫“天堂”的地方,还有一个熟人,似乎离开也变得没那么害怕了。
短暂的旅行之后,黄恩雨跟着父母回到了家里。
之后,在机缘巧合之下,黄恩雨遇到了生命中一个记录她余生的人。
一个巧合的机会,一个公益摄影师,因为种种机缘来到了福建省。
也许是命中注定,他知道了有关黄恩雨的消息,并决定要用最真实的镜头,来记录下这个女孩为数不多的时光。
随后,在与当地的公益协会联系后,在取得黄恩雨父母的同意后,这名摄影师便开始用她的镜头,拍下了少女最后的24天。
少女生命中最后的24天
年7月25日,黄恩雨的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
她依旧能够有体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自己去上厕所,自己从楼梯上爬下来,甚至有的时候她还能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劳动。
可停了药物的身体,很快就支撑不住了,在短暂的康复过后,黄恩雨只能在母亲的帮助下,坐在轮椅上开始生活。
期间,公益摄影师还采访了黄恩雨的弟弟妹妹。
“我的姐姐超级好,以前她还会给我每天晚上都煮夜宵吃。”
说这句话的是黄恩雨的弟弟。
正所谓“长姐如母”,虽然那个时候的黄恩雨也并没有多大,但她已经开始主动承担起,替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所以每当晚上,弟弟饿了的时候,黄恩雨就会给自己的弟弟煮一些宵夜吃。
“我的姐姐和我一样,非常爱打游戏。以前她经常带着我一起打游戏,但是现在,我已经好久没有和她一起玩过游戏了。”
说这句话的是黄恩雨的妹妹,两个人的年纪差不多大。
与其说她们之间是姐妹,倒不如用“一起长大的玩伴”来形容更为贴切。
面对骨肉至亲的离去,妹妹的那一句“她已经好久都没有和我玩过游戏了”,也包含了两个懵懂孩子内心的想法吧。
后来,黄恩雨的状态越来越差,在年8月4日的晚上,黄恩雨突然发起了高烧。
黄恩雨的母亲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帮助她降温后,依然没有任何的效果。
但“竭尽全力”,是一位母亲对子女最深沉的一份爱。
也许是爱的力量,让奇迹也可以被创造!经过一晚上不眠不休,和疾病抗争,第二天早上,黄恩雨的烧渐渐退了。
黄恩雨的母亲抱着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觉得自己的孩子还能陪在自己的身边,比一切都要美好。
“活一天就赚一天,活半天就是赚半天。”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她没有办法亲自和疾病进行斗争。
但也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多陪在自己身边一天,哪怕是多一分钟,她们之间都还有更美好的回忆,也给往后余生,又多了一份念想。
此次发烧之后,黄恩雨的母亲意识到,孩子可能真的没有几天了。于是,她更加珍惜自己和孩子每天的点点滴滴。
公益摄影师也察觉到了这个少女的情况并不乐观,他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这一家人拍一张全家福。
拍全家福的时候,黄恩雨已经不能够正常地站立了。
她只能坐在轮椅上,在一家人的中间,艰难地支撑着自己的身体。
黄恩雨的母亲站在少女的身后,旁边是她的妹妹。弟弟站在姐姐的身边,父亲站在最边缘的角落。
摄影师想抓拍最真实的画面,所以在按下快门的时候,他并没有告诉这一家人,要按照约定俗成的姿势,摆好一个pose。
画面就这样被定格了下来,坐在轮椅上的黄恩雨,艰难地抬起头来看着自己的母亲。
母亲轻轻地在孩子的额头上,落下了一个吻。弟弟在低头看着姐姐,爸爸和妹妹也都从侧方看向黄恩雨。
这张全家福中,没有一个人的目光是看着镜头的。
可就是这样一张全家福,却成为了这名公益摄影师,自己这辈子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感情都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也许没有事先声明,抓拍下来的照片才最能流露真实的感情。
少女的离世
年8月17日的早上,5点多钟的时候,黄恩雨的母亲急匆匆地给摄影师打了一个电话。
“恩雨可能快不行了。”
只是这简单的一句话,摄影师快马加鞭的赶到了黄家。
此时的黄恩雨正躺在床上,说话的力气也变得非常的微弱。摄影师询问她还有什么其他的心愿,或者是想对父母说的话。
床上的少女,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心愿:
她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少抽一点烟,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不再那样的操劳了。
希望她走了之后,母亲能够快点从悲伤中走出来,迎接新的生活。
还有,她希望自己的弟弟妹妹,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然后代替她好好孝敬父母。
哪怕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少女的心里装着的仍然是自己的家人。
年8月17日上午九点,黄恩雨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也许此时的她,已经找到了和那个病房里的女孩一起说过的地方——“天堂”。
她们重聚在一个没有疾病和痛苦的地方,自由地奔跑在蓝天白云之下。
黄恩雨的父母,为孩子的举办了一个简单的葬礼,之后又投入到了忙碌的生活中。
为了给少女治病,他们一家人已经欠下了不少的外债。
在她走后,家里的孩子还要继续上学。身为父母的他们无法一直沉浸在失去孩子的悲伤之中,因为他们的肩上,扛着一家人的生活重担。
火葬的那一天,摄影师在天空上拍到了一只正在云层盘旋的雨燕。
人们总是喜欢寄物抒情,也许那个就是已经到达天堂的黄恩雨吧。
她在以自己的方式告诉父母,现在的她已经到达了那个叫做“天堂”的地方,她过的很好,希望父母不要再为她过多悲伤。
也许会有很多人讨论,在得知孩子得的是这样的绝症,家庭条件又不好的情况下,是否还应该继续给孩子治疗呢?
可是尽管生活中有着种种磨难,都不会有任何一个母亲,会轻易的放开自己孩子的手。
生命是神圣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延续下去,就像黄恩雨一般。
她多么想从上帝的手中抓住,再抓住一天生命,继续感觉这世间的美好。
也许很多人都在等待一个奇迹,希望自己可以成为那个特例,可是每个人又只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
如果奇迹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会是遗憾的。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也是一件超酷的事情吗!
当代诗人臧克家的诗中曾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命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长短。
结语
正如张嘉佳在《天堂旅行团》中写道:
“无论生命还是爱情,都不是永恒的,周而复始,你来我往。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多久,而在于如何存在。”
黄恩雨的故事和故事中的小聚一样,都是已经得了绝症,却依旧要向着明天出发,感受着身体里的心跳。
哪怕已经时日不多,黄恩雨也在竭尽全力的过完,自己生命中的最后24天。
我们更应该从中吸取力量,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也要迎难而上,活出每一天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