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部电影感动了无数的国人,名字叫作我不是药神,故事是根据是90年代末期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背景就是一群患有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需要使用一种极其昂贵的靶向药物,在当年这个药物的月均费用大概要3万多,而且要长期服用,20多年过去了,如今药物早已国产化,并且进入医保,目前月均费用大概在一二百块钱.下面主要是针对这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友,交给大家在服用这个药物治疗之后,如何判断药物的疗效.
上图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初诊基因这个结果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所必须的,这个基因叫作BCR-ABL融合基因,红色1表示的就是这个基因是阳性的,红色2代表这个基因的相对数量,一般来说,我们在使用药物治疗之后,会每隔3个月做一次同样的检查,主要是观察红色2这个数量是否能够快速降低.如下图
这是治疗3个月后,基因的拷贝数从原来的84%降低到14%,这种结果上可以接受,如果能过降低到个位数,就更加理想,相当于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然后在服药6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如果能够降低到1%以下,就是比较理想,服药1年后再次复查,可以达到0.1%以上的水平就进入安全线了,疾病变得比较稳定,一般来说,可以参加工作,学习,如果能够达到0.01%就属于深度缓解了,疾病有可能进入停药实验.
中国满粒疗效评估标准对于目前青年人来说,治疗目标是治愈,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是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不同的目标,质量方案的选择也不同,需要综合考量,但是这是一个治疗效果非常好的疾病,已经同20年前大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