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过无数家境贫寒的学子,纷纷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
今天小编所说的这一位传奇才女,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
面对困难她从来没有选择屈服,甚至在她离世以后,很多人还是对她肃然起敬。
01
这位才女的名字叫做张培祥,老家在湖南的一个偏远小镇上,从小她的家庭就比较贫苦。
家里一共有四口人,他还有一个比她小4岁的弟弟,但是父亲的身体一直有一些问题,常年要靠药物维持。母亲的身体比父亲更为严重,从小就身患小儿麻痹,这就使这个家庭更加的雪上加霜。
在如此艰难的家庭环境里,张培祥在十岁的时候就准备辍学,但是善良的姑姑没有让张培祥放弃自己的学业,把她接到泗汾双塘从念完了小学。
张培祥也是十分的上进和努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醴陵最好的一所学校里。
但是最后还是因为经济的原因,从初二开始就转到乡下的学校就读。和之前的学校相比较,这里的教育资源完全跟那里差了好多。
当时,张培祥的堂叔在醴陵的四中当一名老师,看到张培祥的成绩这么优异,不忍心把这么一颗好苗子给荒废了,于是就开始通过各种的途径把张培祥转到自己所在的学校就读。
在张培祥堂叔的支持下,张培祥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但是,尽管有好多亲戚朋友的帮助,但是家里的钱还是有限的。所以之后的张培祥便决定不再读书,不想再继续拖累别人。
要强的张培祥决定在高一结束之后,便决定跑到大城市里去找一份工作,自己赚钱养活家人,当时学校的校长了解到此事,为了不浪费人才,四处寻找她,然后把她带回了学校。
并且告诉张培祥不要为学费的事情而担心,学校将免去一切学费,来支持张培祥继续她的学业。
终于,张培祥可以安安心心的读书。在毕业时候张培祥没有让任何人失望,在年的高考中,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株洲地区的文科状元,并成功的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
02
一时间,从小乡村里出现了一位北大学子的事情,大家十分的震惊。
到了开学的时候,张培祥拿着家里全部亲戚们凑的一千块钱,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
在大学生活中,张培祥十分留意能够赚钱的工作,开始勤工俭学,后来没有从家里要一分钱。每天除了上学的时间,其余的时间都是在打工。
除此之外,学校的补助金和奖学金的帮助,才让张培祥顺利从大学毕业。
毕业以后一向优秀的张培祥被保送本校的研究生。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张培祥的创作灵感来了,先后写出了《大话红楼》、《废话读书笔记》、《卖米》等一系列创作,其中《卖米》还获得了大学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还有不少的人建议把它纳入小学生的教材里。
因为张培祥的细腻的文笔,写出了很多篇创作并获得很多的稿费,张培祥把这些钱全部寄回了家里。
张培祥的母亲曾说过,家里的所用的家电,和装修都是用女儿寄回来的钱买的。
03
但是好久不长,年的时候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席卷了整个北京城并向全国蔓延开来,面对这一场危机,许多人都惊慌失措,闹得人心惶惶。
但是这场疾病还是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成功的抑制住了。但是对于张培祥来说,她除了要抵御这种疾病以外,她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那一年的5月份,张培祥的身上出现了一些小红点和淤青,而且还时不时的伴有一些头晕。因为当时正处于疫情紧急的危险时期,学校决定封校不准学生随意的外出。
为了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就没有把自己的不适当一回事,继续在学校里上学。
但是身体上的不适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恢复,她慢慢意识到自己好像更加的严重了。之后的张培祥因为高医院去检查,最终被断定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看到这种诊断结果,无疑给了张培祥一个晴空霹雳。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张培祥决定隐瞒自己的病情,决定将所有的哭都打碎了自己咽。
当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知道她的病情之后,就开始自发性的支援她治疗自己的疾病。连之前邀请她翻译著作的领导也都表示会全力援助张培祥,不希望浪费掉人才,帮助她继续活下去。
可是最终天不遂人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张培祥的身体已经坚持不住了。
在最后的时间里留下了这样一封遗言:“把自己的骨灰分成两份,分别安放在北京和家乡。这样做也许是因为心中还有很多的不舍:在北京,她放不下的朋友、同学、自己的人生梦想、以及令她感到骄傲的母校;在家乡,她放不下自己深爱的父母,以及年纪尚小的弟弟。”
在这一年的8月27号,这个善良的姑娘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24岁,父母也是非常的伤心,经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还是顺从了女儿的遗愿,把骨灰分别留在北京和家乡。
04
在张培祥去世之后,北京大学为了纪念这个优秀的女孩子,在八宝山的菊厅为她举办了葬礼。
当时的大厅内外挤满了前来悼念的师生,致悼念词的人是北大才子撒贝宁,这些足以看出学校对张培祥的重视。
让人惋惜的是在人生最美好的24岁,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她还没来得及报答那些帮助过她的人,就匆匆的离开了人世,只希望天堂没有疾病也没有痛苦,也希望她的家人节哀生活可以一切安好。
END: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