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甲醛大户被爆出,本该避而远之很
TUhjnbcbe - 2024/6/29 16:30:00

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一再地报道甲醛中毒事件,呼吁并提醒大家做好甲醛的治理措施,但是依旧会有很多家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会出现甲醛中毒的情况,引发一些悲剧。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江苏的林先生为了改善家人生活,特意买下了一套㎡的房子,装修好后,考虑到家里有两岁多的孩子,所以特意等了将房子空置两年并进行通风后才搬入。

搬进新房,原本应该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没想到孩子却频繁生病最后被诊断为白血病,而病因竟然是家里装修时留下的甲醛。

一时间,林先生一家也不知所措了,买房首付花了将近50万,装修花了20万,最后却这样的结局;好在发现的及时,孩子的身体如今也在康复中了。

但是林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家里装修完以后,时间过了那么久,室内的甲醛含量却依然超标十几倍。

你家的甲醛,为什么总在超标?

明明入住时已经检测合格,为什么甲醛还是“阴魂不散”?

首先,甲醛在你的屋子里可以算是无处不在。

人造板是室内甲醛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人造板制作过程中离不开的胶黏剂,原材料大多有甲醛,这会导致人造板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持续释放游离甲醛。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即使甲醛年均浓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超标率并没有降为0。

这是因为,虽然人造板在试验条件下有害物的释放率是符合标准的,但实际环境条件往往会偏离试验条件。

一旦整个房子装修家具和建材的用量过多,空间大小改变、家具密度增加等,甲醛浓度仍可能会超标。

其次,温度与湿度也是影响室内甲醛浓度的重要因素。

国标中甲醛释放量是在恒温恒湿室进行测定的,但甲醛在温度与湿度较高的环境内更容易挥发,这就造成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甲醛浓度显著上升,全国多地的研究都佐证了这一点。

在北京,对装修后6个月内的46间房间的室内甲醛浓度进行检测,发现温度高于0°C、湿度高于75%时,甲醛极易超标。

在济南,通过检测夏天居民室内空气中甲醛释放量,发现甲醛超标2~倍的情况居多。不仅初装风险存在,装修三年室内空气甲醛污染仍然存在。

乌鲁木齐市分析24户住宅室内空气中甲醛数据发现,甲醛超标样本占样本总量的20.5%,室内甲醛污染最严重的时段在装修后6个月内以及每年5—9月。

对于甲醛敏感人群来说,甲醛浓度还是越低越好。使用环保材料的家具,甲醛是不是就不超标了?

很多业主在装修的时候,为了节省除醛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会特意购买使用环保材料的家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搬进新房。

但这也让许多商家捡到了商机,向市场推出环保型家具。其原理就是从源头上减少了甲醛浓度,把污染降到了最低点。

那么问题来了:使用环保材料的家具,甲醛真的不会超标了吗?

针对这个问题,网络调查的结果是:有6%的人认为选用环保的装修材料甲醛就不会超标,有64%的人认为选用环保的装修材料不代表甲醛不超标!

专家针对这个问题回应称:选用环保的装修材料甲醛就不会超标的说法,是错误的!

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1、叠加效应不容忽视

业内专家表示,单个样品达标并不意味着家居环保,叠加使用过多装饰材料仍有可能造成危害。

很多产品,如果单独拿出来可能符合国家标准,但是家居材料、家居产品叠加在一起后,整体室内空气质量就有可能不达标。

近年来,不少刚入住新装修住宅的朋友会出现头痛、胸闷、易疲劳、烦躁、皮肤过敏反应等不适症状,其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多数建筑中室内新风量不足,换气次数不够;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对装饰使用的材料装载量(承载率)没有相应的规定,很多消费者在家装的过程中对板材的使用量没有控制标准。

2、需要结合空间面积分析甲醛含量

同样的家具,比如一张床+一个衣柜,放在24平米的大卧室里,和放在8平米又小又紧凑的房间里,虽然释放的甲醛量是一样的,但是后者的浓度是前者的三倍。

意味着,家里面积越小,家里摆放的家具越多,室内甲醛的浓度也越高,风险越大。

因此,很多人鼓励简约装修,不过度装修、过多使用家具。

很多人自认为甲醛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作为内行人的环境专家指出:家中不起眼的几物便是甲醛“源头”,本该避而远之,可惜太多不知情的人还在往家买,有的话建议扔掉或者更换。

“甲醛大户”被爆出,本该“避而远之”!很多人却还傻傻往家中买

1.地毯

地毯可以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更显高大上,但是普通地毯中的甲醛含量是相当恐怖的,因为它需要用到大量的胶才能让地毯更结实、踩上去更舒适,而且地毯几乎覆盖所有地面,其甲醛释放量特别大。

因此,地毯也是我们不建议普通家庭选择的,如果一定装,甭管选什么牌子的,一定要及时进行甲醛检测和治理,不要拿健康当儿戏。

2.床垫

一般来说,弹簧床垫几乎不可能产生甲醛,但表面若是覆盖上椰棕或乳胶,那就需要格外

1
查看完整版本: 甲醛大户被爆出,本该避而远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