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五”着力打造文化设施集聚区
人民上海11月13日电 (姜泓冰) 世博园区后续利用揭开迄今最大谜底:典雅端方的中国馆将变身中华艺术宫,保持着老厂房形态的城市未来馆变成当代艺术的展示场,拥有先进设施的汽车馆改建为少儿剧场,国际展览局惟一官方博物馆也将落户浦西园区……上海市今天公布“十二五”规划的16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其中4项落户2010年上海世博会留下的场馆设施。世博园区将成为未来上海最重要的城市文化地标。
上海已将“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确定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比照,纽约、伦敦等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设施建设,未来几年,上海将大力提升城市艺术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打造完整的艺术博物馆体系。
“十一五”期间,上海投资75.6亿元推进建设了近20个重点文化设施,总面积达295万平方米,其中已包括巴金故居、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
今年或明年,上海将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开工建设,包括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正在筹备的项目还有上海图书馆二期、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各区县也将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三馆为重点,区县规划中,也不乏闵行上海航天博物馆、虹口中共“四大”纪念馆、松江广富林遗址文化展示馆等建设项目。
“十二五”上海文化设施建设将更加注重市区联动、统筹规划,实现全市文化设施均衡、合理布局;更加注重*府引导、社会参与,探索多元投入的项目建设模式;更加注重资源整合、因地制宜,打造综合性文化设施集聚区;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创新机制,提高文化设施的运营效益。
盘整世博会留下的场馆设施资源,充分发挥世博文化效应,是上海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之一。已成为国际知名地标建筑而备受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中华艺术宫,同时在浦西园区建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加上迁建的刘海粟美术馆和新建的朵云轩艺术中心等,到十二五末,上海的艺术博物馆建设将形成完整格局:上海博物馆展示古代艺术,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届时,世博园区将形成全新的文化高地,加快上海对海内外优秀文化资源的集聚。
据介绍,作为中国近代美术发源地的上海,汇聚了数百万件各类艺术作品,仅上海市级美术单位收藏的中华艺术精品就达到3万余件。然而目前上海只有两个市级美术馆,总展出面积仅6,800平方米,绝大多数艺术精品常年深藏库房。同时艺术展览场馆和展示面积的限制,也使不少国际和国内的重大艺术展无法在上海举办。
据了解,中华艺术宫的改建将尽可能利用现有中国馆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形态,并新增展示面积1.2万平方米,展示总面积近7万平方米。其中,原中国国家馆49米层中央影视大厅空间将保留,作为第一专题展厅,41米层将改造为第二专题展厅;33米层保留中心筒功能,改造为第三专题展厅;原零米层序厅改造后将成为观众接待等候大厅,并辟出专门的艺术服务区和公共教育区。原省区市联合馆在原有2.6万平方米面积基础上,增加局部二层面积9,000平方米,以满足“名家馆”的陈列需求。改建完成后,上海将拥有一座建筑总面积逾16万平米的超大型艺术博物馆,是现在上海美术馆展示面积的10倍左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改造后总建筑面积增加到4.1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5万平方米。两馆有望在明年10月1日开馆试展。
同样选址在世博浦西园区的世博会博物馆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博物馆,它将全面反映1851年以来世博会历史、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况以及2010年以后各届世博会情况。作为国际展览局惟一的官方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将是全球世博文化与创新方面的知识库和公益性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新的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都将探索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其中,中华艺术宫将借鉴海内外艺术博物馆的管理经验,形成由*府主导、理事会决策、馆长执行、艺术委员会专业咨询的模式,并同时成立中华艺术宫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金。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也将设立理事会,坚持公益理念,同时通过监督和保障等多项手段对博物馆进行调控和监管。
上海世博会期间大受孩子欢迎的通用汽车馆将改建成新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该馆外观设计独特、拥有先进声、光、电、动设施,且周边有开阔广场、大型沿江绿化带,适合用于少儿开展活动。
除利用世博园区设施外,上海即将启动的文化设施还有:上海京剧院迁建和朵云轩艺术中心建设,二者共同组成位于天钥桥路的“国粹苑”,成为海派艺术展示、交流、传播、交易、休闲服务的中心;崧泽遗址博物馆建设,作为上海本土远古文化的窗口;选址延虹绿地,建设集舞蹈表演、教学、排练和创意创作、研究于一体,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虹桥国际舞蹈中心;迁建刘海粟美术馆,使其达到国家级重点美术馆的建筑要求。已列入规划、正在筹备中的项目,还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中心、上海图书馆二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