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RNA测序助力临床少见融合基因病例分 [复制链接]

1#

随着现代检验技术的提高,白血病的诊断及预后较前有很明显的改善。作为临床医生,深知白血病初诊时做全面检查的重要性:因为全面检查不仅仅可以协助白血病的精准诊断,还可以为判断预后、疗效的评估及寻找特殊的靶向药等等提供重要依据,所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白血病患者的治疗选择及治疗疗效。

近几年,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医院采用了肿瘤转录组测序分析(RNAseq)检测技术,发现了很多罕见的肿瘤融合基因形式,为临床医生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有力指导了对肿瘤病人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高了病人的生存和获益。

下面就分享一例,RNAseq检测提供重要预后因素的病例。

基本情况

患者,女,6岁。

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髓变(CML-BP)。

主诉

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年9月,急髓变1月余。

既往史

“慢性盆腔炎”病史,经治疗后好转;年1月左右经外院检查提示肺部感染,考虑肺结核可能,给予三联抗结核治疗至5月27日(期间因利福平对白细胞及血小板影响较大,停用);自述期间感染控制欠佳,经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好转,具体不详。

婚育史

未婚未育。

家族史

父亲既往结核病史,自述已治愈;母亲健康;无兄弟姐妹。家族中无肿瘤及类似病史。

现病史

年08月27日以“触痛性皮疹”起病,查血常规:白细胞.97×10^9/L,血小板×10^9/L,查骨髓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融合基因:BCR-ABL1P阳性;染色体核型:46,XX,t(9;22)(q4;q11)[20])。

给予羟基脲片降白细胞,后先后给予伊马替尼、达沙替尼靶向治疗,融合基因定量持续未转阴。

年0月0日查骨髓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均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髓变,同时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t(9;22)(q4;q11),t(11;22)(q2;q11)[10];45种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及相关基因检测:BCR-ABL1P阳性。继续靶向药治疗。

医院前诊治经过总结如下

CML-CP: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BP: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IMT:伊马替尼;Das:达沙替尼;Po:普纳替尼。

医院后

血常规

WBC1.49×10^9/L,NEU0.21×10^9/L,HGB10g/L,Plt0×10^9/L。

骨髓检查结果

01细胞形态学

外周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形态学

02流式细胞术

4.59%(占全部细胞)的CD+/CD4-细胞,表达CD1、CD和CD8,部分表达CD15和CD64,不表达CD11b、HLA-DR、CD16、D10、CD14、CD12、CD2、CD56和CD7,为异常表型的髓系原始细胞。

0染色体及FISH

46,XX,t(9;22)(q4;q11),t(11;22)(q2;q11)[18]

04基因学

①RNAseq

②血液肿瘤基因突变

医院后治疗

给予高三尖杉联合阿糖胞苷、普纳替尼联合维奈克拉治疗,本病未达缓解,后行亲缘半相合造血干细胞挽救性移植,本病达完全缓解。

总结

根据患者急变后多次复查骨髓染色体均提示:除发生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外,尚发生11号和22号染色体的易位,外院曾行常规融合基因筛查除检测到BCR-ABL1融合基因外未检测到其他融合基因;医院后通过FISH检测证实MLL基因断裂易位,RNAseq检测检出了该患者白血病细胞上除存在BCR-ABL1融合基因外尚涉及到不常见的MLL基因的融合形式:KMT2A::SEPTIN5,(即MLL-SEPT5)。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通过常规融合基因检测方式仅能查到BCR-ABL1融合基因,而未发现其他融合的存在;KMT2A基因重排为预后不良因素,这也从另外一方面也证实了该患者为什么临床整体治疗效果不佳。

综上,传统的基于PCR方法的融合基因筛查仅能发现常见的融合基因,而RNAseq检测可以克服传统方法在融合基因检测方面的范围局限性,能够发现更多的融合基因等分子异常,为患者更全面、精准的的诊断、预后、治疗选择包括靶向药治疗等提供依据,是血液病患者精准诊疗的强有力检测手段之一。

专家介绍

林跃辉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医院

血液一科(普通血液病)九病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各种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知血液系统疾病各种特殊检查,有丰富的血液病的鉴别诊断经验。

郑勤龙

高博诊断中心

高博诊断中心分子诊断实验室主任、整合诊断专家组专家。

北京医学会临床检验医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研究员,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学士,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TheUniversityofOklaho-ma)健康医学中心博士后。

具有0多年癌症等疾病的实验室检测与研究经验,包括风险评估、早期诊断、预后、药物筛选、药效监测等。先后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医学中心、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临床病理和检验医学系、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北欧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欧国际生化病理研究中心(北京)公司工作。美国癌症研究学会会员。

作者

林跃辉

审核

郑勤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