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学动画化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复制链接]

1#
视频字幕

一战时期,有一种*色的有*气体,堪称堑壕战里最恐怖的梦魇,它就是“芥子*气”。一旦不幸中招,你将会无法呼吸,双眼灼伤,暴露的皮肤上长出巨大的水泡。

科学家们穷尽精力,想要研制出能对抗这残暴武器的解*剂。在这个过程中个,他们发现气体对伤员的骨髓造成了永久性损伤,使它无法继续产生血细胞,这个糟糕的结果反而赋予了科学家们灵感。

癌细胞和骨髓细胞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能快速自我复制。那么,我们能否将战争的暴行变为对抗癌症的武器呢?

年代的研究学者对这个想法进行了验证。他们从芥子气中提取出复合物再注入癌症病人的静脉里,通过长时间反复的试验,他们发现这种方法利大于弊。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人们终于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化疗药物。

如今,市面上的化疗药物高达上百种,患者可以选择口服或者注射。这是一种“细胞*剂”,即对活细胞有*的化合物。虽然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身体里的所有细胞,包括健康的,但当面对快速分裂的细胞时,打击效果最佳,而那正好是癌细胞的标志。

举个例子,烷化剂是我们发现的第一种并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化疗药物。这是一种注射型药物,被输送到所有细胞内,当DNA进行自我复制时,它将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杀死细胞,除非损伤被修复。而正因为癌细胞的繁殖速度快,吸引烷化剂大量涌入,DNA在暴露过程中被迅速破坏很难自我修复。所以癌细胞的死亡速度,远远高于其他细胞,后者有足够时间自我修复受损的DNA而不会累积过量的烷化剂。

第二种化疗药物含有一种“微管稳定剂”,细胞内的微管聚集后能协助细胞分裂,DNA复制然后微管散开完成细胞复制。微管稳定剂进入细胞后,它们能阻止已经聚集的微管散开,从而截断细胞的复制过程,导致细胞死亡。

除了上述两种,还有另外四种化疗药物被用于现代癌症临床治疗。

尽管化疗有着巨大的好处,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正常情况下迅速代谢的细胞也面临着化疗的巨大杀伤力。毛囊、口腔细胞、胃肠黏膜、生殖系统甚至骨髓,统统都遭受了无差别攻击。这些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一样繁殖迅速,也就意味着,它们将消耗更多的营养,与血管内的化疗药物的反应也更加频繁,从而导致化疗的各项副作用,包括脱发、疲劳、不孕不育、恶心、呕吐等。

通常,为了缓解不适,医生会给患者开一些药,比如强效的止吐药。有一种冷却帽,专门用于防止脱发,它能降低头皮温度,收缩血管,减少化疗药物与毛囊的接触。当一个疗程的化疗结束后,之前受损严重的皮肤组织将恢复健康,重新开始正常的新陈代谢。

仅在年,全世界就有超过万人被确诊癌症,幸好,化疗以及其他治疗手段为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超过95%的睾丸癌患者重获健康,而这多亏了医学的进步,即使像急性髓系白血病,这种严重的血癌在接受第一个阶段的化疗后约60%六十岁以下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学者们还在继续研究更准确的,只针对癌细胞的干预方式,以期在提高存活率的同时减轻对健康组织的伤害,以改进我们拥有的最好的抗癌工具之一。

视频来源:医视频,文字整理:厚朴方舟

-END-

往期精彩回顾

1

美国癌症研究所认定的20种真正有效抗癌食物,你吃对了吗?

2

新冠疫苗谁能打,去哪打?10个你最关心的疫苗问题

3

不同检查方式用于不同肝病进程的诊断——慢性肝病的MRI成像技术进展

免责声明:

分享 转发
TOP
2#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白血病是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增殖失控、分化异常及凋亡受阻等原因造成的恶性血液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骨骼疼痛等症状,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但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严重,且因对病情的影响,患者长时间处于粒细胞缺乏状态,容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是诱发白血病化疗过程中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予以抗真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临床上遇到一例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口腔真菌感染病例,现分享如下:

患者男,21岁,未婚,间断咳嗽1月余,加重伴活动后气短10余天。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病史:

患者于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刺激性干咳,无咳痰、咳血,无发热、畏寒,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不适,患者未予以重视,未经正规治疗。此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活动后气短不适,无胸闷、心慌,无头晕、恶心等不适,于年5月5医院,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医院进一步诊疗,患者及家属于年5月16日就诊于我院,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住我科。

诊查:

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髓)高危组。

治疗:

查无明确化疗禁忌症,于年5月17日给予VDCLP方案化疗。

化疗过程中患者于年5月26日出现发热、牙龈肿痛及口腔疼痛,查体口腔粘膜多处溃烂,牙龈红肿,血常规示粒细胞缺乏,血培养示产气肠杆菌,口腔粘膜拭子示白色念珠菌。

?予以注射用伏立康唑静脉滴注,第1天mg/次,第2天减至mg/次,1次/d;

?待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口腔病灶明显好转后,改为口服伏立康唑片,mg/次,1次/d;在此基础上口服大蒜素胶囊,0.8g/次,每日2~3次;

?治疗6天后患者口腔粘膜溃烂明显好转,疼痛明显减轻,遂停药,其他治疗如前。

(病例提供者:医院东岗院区血液科)

医者按:

白血病患者受病情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时间处于粒细胞缺乏状态,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本病例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口腔粘膜溃烂,粒细胞缺乏,口腔粘膜拭子示白色念珠菌,为真菌感染典型症状,需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目前,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断手段匮乏,且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较高,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等,氟康唑抗菌谱相对较窄,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曲霉菌及部分念珠菌属缺乏抗菌活性;伊曲康唑比氟康唑抗菌谱更广,但耐药菌株近年来也有增加;两性霉素B抗菌效果好,但患者易出现低钾血症、肾损伤等并发症,疗效较局限,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伏立康唑是一种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真菌中由细胞色素P介导的14a-甾醇去甲基化,改善真菌细胞膜结构,抑制麦甾醇的生物合成,可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伏立康唑抗菌谱广,对假丝酵母菌属、镰刀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等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病例显示,经采取伏立康唑治疗后,患者口腔真菌感染控制时间明显缩短,用药时间缩短,疗效良好,伏立康唑可作为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口腔真菌感染的理想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