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与意外,你永远无法预知哪个会先到来。
然而,无论如何,明天终将到来。但如果意外先降临,明天就不再属于你个人,它将成为所有人的明天,却不再是你的。
年1月14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举行了一场名为“感动沈阳”的人物颁奖典礼。
这次典礼共有十位个人和团体被授予荣誉证书。其中包括运动员、消防官兵、记者以及年轻人和老兵等等各行各业。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无论个人还是团队,每一位获奖者都亲自出席了现场,除了一人,他的父亲代替他领取了奖项。
他的推荐词写道:“你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永存,从容告别、精彩度过。你从未离开,你永不消逝。”
这句话就是出自于29岁学霸张迪之口。而此时的他却在数着时间过日子,疾病导致他无法参加典礼。仅仅4个月时间他就远离我们而去!
为什么张迪会在最美好的29岁离世呢?他又是如何成为当年“感动沈阳”人物的呢?
病房里的抉择
年底,医院,父母看着身心疲惫的儿子张迪,低头说道:“我们一起努力,爸妈陪着你,你再坚持坚持,说不定奇迹就来了。”
“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张迪如此告诉父母,也是对自己的认知。
此时,距离他进行骨髓移植已经过去三个月,病情再次复发,第一次的骨髓移植失败了。而且病情迅速恶化,无法再进行骨髓移植,只能依靠药物艰难维持,并需要昂贵的费用。
家庭财产被耗尽,四处借债,只为了苟延残喘不到一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病床上痛苦度过,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张迪不想过这样的日子,既然决定要离开,为何不趁现在还有一点力气多陪伴父母呢?而且自己已经无法孝顺父母,决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离开时能把债务留给他们。
除此之外,他找到主治医生,表达了另一个想法:他想在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生命的长度无法掌控,但生命的宽度我们可以选择。
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张迪从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走向了生命的尽头,然而至今病因也未找到,这说明我们对这种疾病了解得太少。
死后成为一盒骨灰有何意义?如果通过研究自己的遗体能够有所突破,那对于未来可能患同样病症的人来说就多了一丝胜算。
面对儿子最后的请求,老两口无奈地答应了,而医院对于这位年轻人的选择也深感敬佩。
就这样,张迪选择放弃治疗,自然地等待医院,回到了家中。
很快,当地媒体了解到了这个不幸之家的故事,纷纷前来探访。起初,张迪的父母并不希望媒体打扰他,但张迪的一席话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没关系,虽然我将不久于人世,但通过媒体报道能让更多人珍惜健康也是一件好事。而且现在很多人对于遗体捐赠心存顾虑,我也希望用我的选择影响一些人,为医学进步作出贡献,价值更大。”张迪对父母说道。
因此,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张迪的父母表达了他们的想法,但对于捐款,他们直接谢绝了。
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认识了张迪,被他坦然的心态和对于捐赠遗体的选择所感动。很多人期待着奇迹的出现,但医生并非仙人,现有的医疗水平无法解决很多疑难杂症。
媒体的报道引起了“感动沈阳”颁奖典礼组委会的注意,经过沟通和了解,他们将张迪推选为“感动沈阳”人物,并希望借此传承张迪的精神。
张迪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并于年5月7日离开人世,为他短暂而有意义的人生划上了句号。他的遗体按照医院,用于急性白血病的研究。
从小到大的学霸
张迪的葬礼结束后,张父和张母看着儿子空荡荡的房间,再也无法忍受,泪如雨下。他们常觉得这段时间像是一场梦,多么希望能一觉醒来回到儿子硕士毕业那天,在一家人团聚享用晚餐,满怀对未来的期待。
张迪,年在沈阳诞生,是家中的独生子。他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一直勤勉工作。尽管家境一般,但家庭和睦,充满欢声笑语。
小时候,由于父母要上班,张迪由奶奶照顾。因此,他与奶奶关系最亲密,最喜欢和她在一起,直到需要上小学时才被父母接回家。
张迪从小就活泼好动,但做事很有原则,非常有主见。奶奶对他的教育也很好,尽管父母陪伴得少,但张迪从心底里没有埋怨父母。奶奶告诉他,父母在外忙碌都是为了这个家。
上了小学后,张迪展现出了他的学习天赋。他记忆力超群,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而且头脑灵活。更重要的是,他喜欢学习,与其他孩子不同,即使是性格活泼的他,在学习时也能保持安静。
从小学开始,家里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状,张迪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经常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被老师称为好学生,同学们眼中的好伙伴。
除了学习,张迪一直保持着健康的体魄,在学校也是运动健将,很少生病。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后来得了急性白血病,不到一年时间就离世了,让身边的同学和老师都感到惋惜。
从上小学开始,张迪从未让父母操心过。父母当然希望他能上一个好大学,取得更高的成就。然而,他们有时也会劝张迪放松一下,因为与其看他出人头地,他们更希望他能平安健康地成长,拥有善良正直的心,过上美好的生活。
高考结束后,张迪被东北大学录取,这是一所国家双一流的重点本科院校。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全家一起庆祝。
进入大学后,张迪投入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与高中知识不同,大学的知识更加全面深入,但张迪依然保持着高中时学习的劲头。由于他所学专业是工科,进入大学后,他立下了一个目标,就是继续考研究生。
而他为自己设定的考研目标是上海交通大学。
当他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时,张父和张母一直是儿子坚强的后盾,他们选择支持儿子,并告诉他不用担心家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好。
本科四年来,张迪一直在不断前进,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本科毕业证书,还在同年被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录取,他选择的专业是动力工程。
年7月,张迪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并因出色的表现被派到上海的一家研究所工作。
经过20年的学习,从小学到研究生,他终于可以专心致志地投身于事业。他希望留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家庭,将父母和奶奶接到身边。
以前他只顾着学习,从未恋爱过。工作之后,虽然忙碌,但他也希望能够谈一场甜蜜的恋爱。
尽管刚开始工作,他的工作很忙,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女孩子。但这并不是问题,一切才刚刚开始,美好的生活也才刚刚展开。
意外比明天快
年9月的一天,张迪下班回到住处,洗澡后发现身上多了几个小红点。虽然这些红点既不痛也不痒,他并没有过多在意。
接下来几天,他发现这些小红点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增多。于是,他决定去药店买些药膏试一试。周末,他的同事看着他苍白的脸笑他工作太拼命,应该好好休息一下。
这段时间,他的身体感觉越来越疲倦,红点也越来越多。他的身体素质一向很好,很少会感到疲劳。不过两个月前,他刚入职时做过体检,没有任何问题。
"明天是周末,医院检查一下吧。"张迪心里默默想道。
周六,医院挂号。医生看到他的症状后,表情严肃,却没有说话,只是给他开了一张检查单,让他去做进一步的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严肃地喊进了张迪的办公室:“你需要住院了,你的病情需要进一步检查,很可能是白血病。”张迪震惊了,他从小到大只有过一次严重疾病,那是高中打球扭伤脚。他很少生病,怎么会得白血病呢?
"医生,会不会是搞错了?我的身体一直很健康,怎么会得白血病呢?"张迪问道。"根据目前的检查结果来看,很有可能是白血病。但为了确诊,还需要进一步检查。你尽快办理住院手续,并通知你的父母。”医生告知张迪。
虽然感到无助,张迪还是按照医生的建议办理了住院手续。他拿到一堆医生开的单子,准备进行检查。他突然意识到两天时间肯定不够,他需要请假。他向领导请假后,医院陪伴着他。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张迪被诊断出患有急性白血病,并且已经进入晚期,病情紧急,需要立即治疗。尽管经历了心理建设,张迪还是止不住地颤抖,他该怎么办?
"必须通知家人了,你自己在这里是无法照顾自己的。"医生对张迪说道。虽然最初他并不想告诉父母,但他不得不给他们打电话。电话那头的父母呆住了,过了一会儿才哽咽地对着电话里的张迪说:“儿子,别怕,我们马上就来找你。”
张迪的父母连夜赶到上海,见到了儿子。张母忍不住抱住儿子哭了起来。此时的张迪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神来,他知道自己一直身体健康,而现代医学也相当发达,白血病的治愈率很高。
然而,医生单独将张父叫出去,告知他张迪的情况非常糟糕,单靠化疗已经没有多大效果,唯一可行的方法是进行骨髓移植,但希望渺茫。张父毫不犹豫,只要儿子还有一线生机,他都会全力以赴拯救他。由于骨髓移植需要亲属间的血缘关系,张父和张母都进行了配型检查。
幸运的是,张父的配型成功了。这时,张迪才知道父亲要为他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面对已经年过半百的父亲,张迪真的不愿意让他冒险。但他的儿子生命垂危,作为一个父亲,他又能坐视不理吗?
很快,张迪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术后没有出现排斥现象,全家看到了希望。术后休养了几天,张迪随父母回到了老家沈阳。由于目前身体状况无法上班,公司不仅送来慰问金,还嘱咐他好好治疗,期待他早日康复。
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苦难的家庭,手术三个月后,张迪的病情复发,新移植的骨髓并没有正常工作。医院,但医生告知他只能接受化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他的生命最多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
张父想再次进行骨髓移植,但医院告知已经无法再次操作。他联系了张迪在上海的主治医生,得到的答案完全相同。
经过几次化疗,张迪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严重的恶心、呕吐等反应让他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
他看着父母的头发越来越白,医院对他的绝望判决。他回想起从最初的难过,到希望的出现,再到希望的破灭。也许,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他无法逃脱。既然结局注定如此,靠药物维持生命又有何意义呢?与其如此,倒不如多陪陪父母。
于是,他做出了病房中的选择。
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决定瞒着年迈的奶奶,告诉她自己要出国留学;二是捐献自己的遗体,供医学研究之用。
“我希望你们能忘记我。”这是张迪临终时对父母说的最后一句话。相比他们日日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中生活,他更希望父母能够释怀,忘记他,好好度过余下的日子。
张迪的奶奶仍然被蒙在鼓里,她经常提起在国外的孙子。
我们衷心希望医学能够不断发展,尽早战胜更多的疾病,让病痛远离我们每个人,填满世界上尽可能少的遗憾。
#百万创作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