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好声音主鸿鹄教授在第17届急性白 [复制链接]

1#
整理:肿瘤资讯来源:肿瘤资讯

年2月24日—27日,第17届急性白血病国际会议在德国慕尼黑盛大召开。作为唯一一位受邀的非欧美国家讲者,来自浙江大医院血液科的主鸿鹄副教授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了题为“口服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邀报告。

主鸿鹄主任医师、副教授

浙江大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国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金会专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近6年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6篇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研究成果影响3个国际指南和3个国内指南

浙江大医院血液科主鸿鹄教授在会议现场

年2月24日—27日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了第17届急性白血病国际会议,参会人员余人,会议内容分为9个部分,包括表观遗传学、克隆演进、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分子遗传特征、AML的新方案和靶向治疗、AML的危险分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生物学和治疗、微小残留病(MRD)应用、免疫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物学和治疗策略。本次会议的特邀讲者几乎均来自美国和欧洲国家。

AMLGlobalPortal媒体采访主鸿鹄教授

浙江大医院血液科的主鸿鹄副教授是非欧美国家唯一的特邀讲者,特邀报告的题目为“口服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主鸿鹄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口服砷剂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了口服复方*黛片这一具有中国特色中药的系列研究。年大连中国人民解放*第医院的*世林教授首次组方复方*黛片。历经20年,复方*黛片于年才获得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上海交通大医院的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课题组对该复方中药进行了拆方研究,在分子水平和小鼠模型中证实复方成分的协同作用,研究成果于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让该复方中药在国际上被认可。随后,主鸿鹄副教授介绍了中国原创性工作“APL的家庭治疗新模式”的形成和最新进展,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为主联合国内多个中心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先后完成了”口服砷剂非劣于静脉砷剂”的国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低危患者的”不化疗、不输液、缓解后家庭治疗“的单臂和随机对照研究,高危患者的”不化疗、不输液、缓解后家庭治疗“的单臂研究。

美国TallmanMS教授和主鸿鹄教授

主鸿鹄副教授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该领域发表了SCI论文13篇,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篇、《柳叶刀·肿瘤》(LancetOncology)1篇、《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1篇、《血液》(Blood)2篇、《白血病》(Leukemia)1篇等,促进了”APL家庭治疗新模式”的广泛推广,提高了国际影响力。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简化的家庭治疗新模式的根治率大于95%,医疗费用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主鸿鹄教授与英国MRC的BurnettAK教授现场交流

这种简化的家庭治疗新模式引领国际APL的发展方向,备受欧美专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